MBA培训择校需客观综合分析自我
近来经常看到有些朋友为选择学校而困惑,在此进行了合并和归纳,但愿对一些朋友有所帮助。
要确定自己到底应该上那所学校,首先对自己应该有客观的分析,如果,你自己感觉不够优秀(经历、从业背景、个人魅力等),那还是不要上名校,因为毕业后,名校虽然风光,但是毕业以后,从业的空间不大,因为企业给你高薪的同时,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,你只能去更优秀的企业,如果能力一般,反倒让人瞧不起;小的企业又不愿意要你,怕你够不稳定,眼高手低。
因此,我们要综合、客观的分析自己,要知道,企业永远只用50—70分的人(市场相对价值)比如,你是清华毕业的,一般化的中小型公司不会用你,他们觉得你值90分,自己企业没有你发挥的空间,无法让你感到自己的价值;大型公司觉得你值60分,(大型公司在中国不过上万家而已,相对比较少)可以用你,但他们眼里觉得清华的学生应该是一流的,那么,就对你给予了很高的期望,一旦表现平平,那么,他们会说,MBA不过如此,只能给MBA丢脸而已;同时大的著名企业,用人是非常科学的,有显著的层次性,比如:司机、前台接待可能只要高中毕业生就行,研究生,比如MBA不可能让你去干普通的文员或一般职员;这是企业用人的层次性决定的,也是企业对人才的定位。比如:日本的空中小姐,只需要大专生即可,不会使用本科生,说白点,就是在2000多米的高空端盘子,你想一个本科生会安心吗?所以,有时不是工资待遇的问题,马斯洛的“需求”理论已经说的很明白了。所以,我们面对企业的层次性需求时,我们自身是否准备好了,难道仅有一张MBA的空纸文凭,你自身的综合能力是否能够适应需求。清楚了这个道理,对于创维给北大光华MBA学生开出2000元底薪的价格,我们就不必诧异和惊奇了。
松下公司素来珍视人才,却又偏偏尽可能地不用顶尖级的人才,而是“多多益善”中等的、可以打70分的角色。依松下的眼光,企业用人,固然素质越高越优越好。
但是,那些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往往精神过分优越,自负感强烈,不太愿意与人平等沟通,默契合作,还容易抱怨环境影响了自己才能的发挥,计较企业给予的职位、待遇与其才识本领不相称,喜欢动不动就摆谱、“撒娇”、“撂担子”,以这样的心态来干事业,对企业绝非有利有益。
反过来想,你是普通院校毕业的,你可能市场价值是50分,你有很大的增值空间,中小型企业,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时期,在企业成长的同时,你也有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舞台,实现了自己人才资本增殖,你也会有成就感。则一般较少傲、娇两气,多数对于待遇、环境容易满足,内心很看重企业交付的信任和委托,常常有一股子要与顶级人才比试身手、较量高低的念头。
因此,70分的人,特别富有竞争激情,乐于团结合作,握成拳头。如果使用得法,用到好处,这些70分角色同样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,使企业如虎生翼,活力不竭。
显然,松下的这种“70分人才”观是极有见地的。它从心理学的角度,从组织行为学的层面,细腻而微地剖解了人才使用的利弊,于理于情,皆说到了点子上。
现在许多职业经理人失业,也就是这个原因,你想,一个原来年薪30万的人,还会去愿意做年薪10万的工作吗?也许他宁可空闲,他也不想使自己掉价。但是它在市场上要找到相应的,能施展自己能力的巨大型舞台太少了。
MBA人关于到底从那所大学毕业,就好象酒有不同品牌一样,虽然,我们知道“五粮液”、“茅台”、“剑兰春”;但你也不能否认“二锅头”,其实,关键还是在于酒自身的品质如何,而且喝“五粮液”、“茅台”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有钱人(高消费者),大多数人还是喝“全兴”、“口子窖”等等,而且“二锅头”,不管有钱人,还是平民百姓,大家都很喜欢,并没有人说它太差,关键是这种酒,是否有市场,大家是否愿意为它买单,这是核心
所以,选择上名校,还是普通院校,要根据自身的从业背景、工作经历、社会关系、以后的从业城市等等综合考虑才是。以下是我简单的做的考虑思路,仅供参考:
1、主要首先要考虑你打算在哪些城市工作,MBA毕业,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,与地域环境和氛围有很大的关系,西部氛围不是很好,而且待遇也低;(举例说明,只是举的特例,不要绝对化)
我们许多MBA刚毕业同学,意气奋发,热情的生命如大海澎湃,很想有一块沃土一展身手,同时对自己的薪水也动则月薪过万,但情况是每每事与愿违,何故?